>>>>>2015年10月自學考試中國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匯總
遺民詩人:
清初詩壇,有一批由明入清的詩人,他們保持自己的民族氣節(jié),對時末清初的戰(zhàn)亂和民生疾苦銘刻在心,對清統(tǒng)治者在政治上采取不合作態(tài)度。拒絕入仕為官。他們用詩歌揭露清兵暴行,頌揚抗清英烈,堅持民族氣節(jié),寄托故國哀思,詩風慷慨蒼涼、激昂悲壯。這一類詩人被稱為遺民詩人,其代表人物為顧炎武、吳嘉紀和屈大均。
遺民作家:
指南宋滅亡后生活在元初的原南宋末年的作家。著名的有汪元量、劉辰翁、鄭思肖,以及謝翱、林景熙和謝枋得等。他們由宋入元之后,用詩、詞、文不同的文字形式,感懷時事,傷悼故國,抒寫興亡感慨,表現(xiàn)了堅守氣節(jié)的遺民心態(tài),表達了亡國遺民的悲憤之情。后人稱這樣一個作家群為遺民作家。
元雜。
又稱北雜劇,是在諸宮調(diào)和金院本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成熟的戲劇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構(gòu)成。折是音樂單位,一折里只用同一宮調(diào)的一套曲子,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選用四種不同的宮調(diào)。楔子的篇幅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待劇情,起序幕作用;也可放在折與折之間,起過渡承接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賓白。
元曲四大家:
指前期元雜劇作家關(guān)漢卿、白樸、馬致遠和后期元雜劇作家鄭光祖。因為他們在元代雜劇創(chuàng)作中成就高、影響大,所以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韻》一書中將他們并列,稱為“關(guān)、鄭、白、馬”,后又稱之為“元曲四大家”。
陽羨派:
清初陳維崧的詞師法蘇、辛,尤其接近辛棄疾的豪放蒼涼詞風。因陳維崧是江蘇宜興人,宜興古地名稱“陽羨”,所以以陳維崧為代表的詞派被稱為“陽羨派”。屬于這一詞派的還有曹貞吉、蔣士銓等。
一祖三宗:
是指宋代江西詩派的淵源和宗師而言的,江西詩派的創(chuàng)始人黃庭堅在藝術(shù)上以學杜甫詩為宗旨,尤其是學其到夔州以后的詩作,后來作家亦多主學杜,故其一祖為杜甫。除黃庭堅外,陳師道、陳與義亦是江西詩派的中堅人物,故江西詩派的三宗是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說由江西詩派的鼓吹者方回在其《瀛奎律髓》中首倡。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