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2.B3.D4.B5.D
6.E7.E8.E9.Cl0.D
11.E解析:LD—X具有睪丸和精子組織特異性,是精子運動獲能的關鍵酶,正常人精液中LD—X相對活性l≥42.6%。
12.Cl3.El4.Al5.Dl6.E
17.Dl8.B
19.E解析:選擇性蛋白尿指數(shù)是通過測定血清和尿中兩種分子量不同的蛋白濃度,再計算其腎清除值之比,常用白蛋白和IgG。SPI<0.1,為高選擇性蛋白尿;SPI在0.1~0.2為中度選擇性蛋白尿;SPI>0.2為低選擇性或非選擇性蛋白尿。
20.C21.B22.C23.C24.D
25.D
26.B解析:臨床上常用的抗凝劑有:①枸櫞酸鹽,可與鈣離子形成可溶性螯合物,從而阻止血液凝固,常用于凝血象和紅細胞沉降率的測定;②草酸鹽,可與鈣離子生成草酸鈣沉淀,從而阻止血液凝固,常用于凝血象檢查;③雙草抗凝劑,100ml抗凝劑中含有草酸鉀0.8g,草酸銨l.2g,適用于血細胞比容、血細胞計數(shù)、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等檢查,不適用于血小板計數(shù)和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④肝素,加強抗凝血活酶Ⅲ滅活絲氨酸蛋白酶的作用,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并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從而阻止血液凝固,是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的理想抗凝劑,但不適于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和全血細胞計數(shù);⑤乙二胺四乙酸EDTA鹽,可與鈣離子形成螯合物,使鈣離子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適于全血細胞計數(shù),不適于凝血檢查、血小板功能試驗。
27.D解析:庫爾特在研究前人各種方法的基礎上,采用電阻率變化與電子技術相結(jié)合的方法,產(chǎn)生了性能比較穩(wěn)定的血細胞計數(shù)儀,當時稱為庫爾特電子血球計數(shù)器。
28.B解析:正常紅細胞直方圖在36~360fl范圍內(nèi)分布兩個群體,從50~125fl區(qū)域有一個兩側(cè)對稱、較狹窄的曲線,為正常大小的紅細胞;從l25~200fl區(qū)域有另一個低而寬的曲線,為大紅細胞、網(wǎng)織紅細胞。鐵粒幼貧血或缺鐵性貧血恢復期,紅細胞顯示雙峰,小細胞峰明顯左移,波峰在50fl處,大細胞峰在90fl處,基底較寬,為小細胞低色素不均一性圖形。
29.B
30.C解析:亮氨酸和酪氨酸的結(jié)晶為蛋白分解產(chǎn)物,可見于組織大量壞死的疾病,如:急性肝壞死、急性磷中毒、糖尿病性昏迷、白血病、傷寒等。
31.D解析:尿液分析常用的防腐劑有:甲醛,對尿細胞管型等有形成分形態(tài)結(jié)構有較好的固定作用;甲苯,常用于尿糖、尿蛋白等化學成分的定性或定量檢查;麝香草酚用于尿顯微鏡檢查、尿濃縮抗酸桿菌檢查;濃鹽酸用于定量的測定尿-17羥、17-酮、腎上腺素、兒茶酚胺、ca2+等標本防腐;冰乙酸用于檢測5-羥色胺、醛固酮等;戊二醛用于尿沉淀物的固定和防腐。
32.B解析:pandy試驗是檢測腦脊液蛋白定性的試驗。
33.D解析:正常人尿液中無顆粒管型,顆粒來自崩解變性的細胞殘渣、血漿蛋白及其他物質(zhì),這些物質(zhì)直接聚集于TH糖蛋白基質(zhì)。顆粒管型的出現(xiàn)和增多,提示腎臟有實質(zhì)性病變。
34.C
35.A解析:正常人尿中無腎上皮細胞管型。在腎小管病變,如:急性腎小管壞死、急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炎晚期等,易出現(xiàn)上皮細胞管型。腎移植患者,在移植術3天內(nèi),尿中出現(xiàn)腎上皮細胞管型為排異反應指標之一。
36.C解析:某些患者尿液中含有對熱不穩(wěn)定酶、肌紅蛋白或菌尿,引起紅細胞干化學測定結(jié)果假陽性。將尿液煮沸冷卻后再測定可以排除對熱不穩(wěn)定酶的影響。
37.B解析:我國尿沉渣檢查標準化要求:取尿液10ml離心,采用水平式離心機,有效離心半徑l5cm×1500r/min,相對離心力
(RCF)為400g,離心5分鐘。手持離心管45。~90。棄除上層尿,保留0.2ml沉渣,混勻后取1滴(50μl)置蓋玻片上,鏡檢。
38.B解析:透明管型參考值為0~1LPF,可偶見于成人濃縮尿、激烈運動后;顆粒管型提示腎臟有實質(zhì)性病變;紅細胞管型提示腎小球疾病和腎單位有出血;白細胞管型提示腎實質(zhì)有細菌感染性病變;脂肪管型提示腎小管損傷、腎小管上皮細胞脂肪變性。
39.D解析:評價腎臟的濃縮、稀釋功能時,應進行連續(xù)多次測定才有可靠價值。
40.D解析:用磺基水楊酸法測定尿蛋白時,使用某些藥物(如青霉素鉀鹽、復方新諾明、對氨基水楊酸等)及有機碘造影劑時、以及尿內(nèi)含有高濃度尿酸、草酸鹽或粘蛋白時,可呈假陽性反應,可通過加熱煮沸后濁度是否消失予以鑒別。
41.A42.C43.C44.B45.C
46.A47.E48.B49.C50.D
51.D52.B53.D54.B55.D
56.D解析:正常情況下,血中血紅蛋白主要為HbO2和Hbred,還有少量的HbC0和Hi,在病理情況下,HbCO和Hi可以增多,還可以出現(xiàn)SHb等血紅蛋白衍生物。
57.C解析:MPV是平均血小板;HGB是血紅蛋白;RDW是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HCT是血細胞比容;RBC是紅細胞計數(shù)。
58.D
59.B解析:臨床上,習慣將有D抗原者稱為Rh陽性,而將雖有其他Rh抗原而無D抗原者稱為Rh陰性。
60.A解析: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方法學評價:玻片法容易使混合血液中的水分蒸發(fā),染色時問偏短,因此有時結(jié)果偏低;試管法較易掌握,重復性較好,必要時可以從混合血液中再取標本,重新涂片復查,避免再次穿刺給被檢查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
61.B
62.D解析:含染色質(zhì)小體的紅細胞位于成熟或幼紅細胞的胞漿中,常見于巨幼紅細胞貧血、溶血性貧血及脾切除后。
63.A64.B
65.D解析:N表示5個中方格內(nèi)的紅細胞數(shù),25/5表示5個中方格內(nèi)紅細胞數(shù)換算成一個大格紅細胞數(shù),10表示由一個大格紅細胞數(shù)換算成1ml稀釋血液內(nèi)紅細胞數(shù),l06表示1L=106ml,200表示血液稀釋倍數(shù)。
66.C解析:因血細胞稀釋液不能破壞有核紅細胞,因此在外周血中大量出現(xiàn)有核紅細胞時,將使WBC計數(shù)結(jié)果偏高,應給予校正。公式為:WBC/L=A×100/(100+B),其中,A表示校正前的白細胞數(shù),B表示在血涂片上分類計數(shù)100個白細胞時,遇到的有核紅細胞數(shù)。
67.C68.A69.B70.B
71.解析:毛細血管高速離心法,采用高速離心,細胞間殘留血漿較溫氏法少,但仍有殘留血漿1%~3%。
72.A73.D74.B
75.B解析:兩差比值評價法是同一標本在短時間內(nèi)重復2次測定之差與2次細胞計數(shù)標準差的比值。
76.B解析:促使紅細胞形成緡錢狀聚集即使血沉加快,小分子蛋白如清蛋白、卵磷脂等使血沉減慢,大分子蛋白如急性時相蛋白、免疫球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使血沉加快;紅細胞直徑越大,血沉越快,但球形和鐮形紅細胞因不易聚集使血沉減慢;血液凝固時,血漿纖維蛋白原減少,使血沉減慢。
77.B78.A
79.A解析:在某些感染如傷寒、副傷寒、流感等時,白細胞計數(shù)減低,與細菌內(nèi)毒素、病毒作用使邊緣池粒細胞增多,循環(huán)池粒細胞減低,或抑制骨髓釋放粒細胞有關。
80.A解析: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紅和堿性染料亞甲藍組成的復合染料。亞甲藍和伊紅水溶液混合后,產(chǎn)生一種憎液性膠體伊紅化亞甲藍中性沉淀,即瑞士染料。瑞士染料溶于甲醇后,重新解離成帶正電的亞甲藍和負電的伊紅離子,對細胞的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學的親和作用。
81.A解析:中性粒細胞空泡變性可為單個,但常為多個。大小不等,也可在核中出現(xiàn),被認為是細胞脂肪變性的結(jié)果。
82.D解析:根據(jù)紅細胞上存在的抗原和血清中存在的抗體,ABO血型系統(tǒng)分為4型:A、B、AB、O型。
83.c解析:阻塞性黃疸時,因膽汁淤積使肝膽管內(nèi)壓增高,導致毛細膽管破裂,結(jié)合膽紅素不能排入腸道,逆流入血,由尿中排出,故尿膽紅素增加。
84.A解析:溶血性黃疸時,由于大量紅細胞破壞,形成大量未結(jié)合膽紅素,超過肝細胞的攝取、結(jié)合排泄能力,同時,由于溶血性造成的貧血缺氧和紅細胞破壞產(chǎn)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細胞對膽紅素的代謝功能,使未結(jié)合膽紅素在血中潴留引起黃疸,但肝細胞將未結(jié)合膽紅素轉(zhuǎn)變?yōu)榻Y(jié)合膽紅素,并經(jīng)膽管排泄均正常,因此,血液中無結(jié)合膽紅素存在,故尿中膽紅素陰性。
85.C解析:尿糖測定葡萄糖氧化酶假陽性可見于尿標本容器殘留強氧化性物質(zhì),如:漂白粉、次亞氯酸或低比密尿;假陰性見于尿中含有高濃度酮體、VitC、阿司匹林;使用氟化鈉保存尿液標本若久置,葡萄糖被細菌或細胞酶分解,也可引起假陰性。
86.A
87.C解析:尿滲透量是反映溶解在尿中具有滲透作用的溶質(zhì)顆粒(分子或離子等)數(shù)量的一種指標,主要與尿中溶質(zhì)顆粒數(shù)量、電荷有關,能較好地反映腎臟對溶質(zhì)和水的相對排出速度,確切反映腎臟濃縮稀釋功能。
88.C89.B90.C91.D92.D
93.D94.C
95.B解析:卡波環(huán)是在嗜多色性或堿性點彩紅細胞的胞漿中出現(xiàn)的紫紅色的細線圈狀結(jié)構,現(xiàn)認為是胞漿中脂蛋白變性所致,見于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和鉛中毒。
96.B97.C98.D99.C100.A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