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的備選答案中,只有一個正確,請將所選答案的字母寫在括號內。每題1分,共20分)
1.精神的物化是()。
A.唯心主義片面夸大精神能動性的結果
B.庸俗唯物主義的表現
C.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表現
D.唯意志論的表現”
2.唯物辯證法講的聯系就是()。
A.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
B.事物內部的結構聯系
C.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
D.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話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
3.在矛盾雙方力量的對比中起主導作用的是()。
A.事物的內部矛盾
B.事物的主要矛盾
C.事物的特殊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
4.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
A.是否承認階級和階級斗爭問題
B.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問題
C.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
D.社會存在和社會意志的關系
5.恩格斯在談到資本主義國家職能時指出,“''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zhí)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這就是說()。
A.社會職能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職能
B.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職能都是通過社會職能體現的
C.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職能在弱化
D.政治統治只有在執(zhí)行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xù)下去
6.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話,那么世界歷史就會帶有非常神秘的性質。這一結論是()。
A.唯心主義觀點
B.辯證法觀點
C.相對主義觀點
D.機械論觀點
7.在()主持起草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明確提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A.毛澤東B.薄一波
C.鄧小平D.陳云
8.1964年,()在第三次全國人民代表能大會上,提出“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yè)、現代工業(yè)、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的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
A.鄧小平B.周恩來
C.毛澤東D.劉少奇
9.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是()。
A.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發(fā)展教育和科學
C.營造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
D.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10.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其性質應該是()。
A.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變革
B.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方式的改變
C.社會主義原有體制的修補
D.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
11.市場的基本功能是()。
A.配置資源功能
B.激勵功能
C.調節(jié)功能
D.評估功能
1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是()。
A.我國已經具備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一般特征
B.我國已經處于發(fā)達的社會主義階段
C.生產力發(fā)達
D.建設社會主義只需短時間就可實現
13.根據文件來源,在一個機關內部可將公文分為()。
A.收文、發(fā)文
B.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
C.通用公文、專業(yè)公文
D.本機關制發(fā)的和內部使用的公文
14.當一個人擔任多種職務時,在公文書寫中應當()。
A.各種職務全部列出
B.只列其中一種即可
C.使用最重要的一種職務,并用全稱
D.只列出與文件內容有關的職務全稱
15.已具備正式公文法定效用的文稿是()。
A.審議稿B.草稿
C.送審稿D.原稿
16.在下列關于會議紀要特點的說法正確的有()。
A.紀要的性質取議于會議的內容性質與印發(fā)會議紀要的目的要求
B.會議紀要有交流會議信息,介紹經驗的作用,但沒有約束執(zhí)行的效用
C.撰寫會議紀要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做各種調查,廣泛選取材料
D.撰寫會議紀要以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也可敘議結合
17.核電站的發(fā)電是利用()
A.核燃料直接燃燒所產生的熱能
B.核爆炸所產生的能量
C.在受控條件下核裂變反應放出的核能
D.核燃料和其它燃料混合燃燒的熱能
18.從經濟和科技的長遠發(fā)展來看,我國技術開發(fā)的主體是()。
A.科研院所
B.高等院校
C.企業(yè)
D.政府部r
19.在中國近代史上,規(guī)定外國人可以往中國內地游歷、通商和傳教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
A.《南京條約》B.《天津條約》
C.《北京條約》D.《煙臺條約》
20.19世紀叨年代,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其中德國的勢力范圍在()。
A.長江流域
B.福建
C.云南和兩廣
D.山東
公務員考試輔導科目 | 精講班 | 報 名 | 論 壇 | ||
主 講 | 課 時 | 講座 | |||
行政能力測試 | 姚裕群 | 20 | 講座 | 報 名 | 論 壇 |
申論 | 高增霞 | 8 | 講座 | 報 名 | 論 壇 |
更多資料請訪問:考試吧公務員欄目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