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委副主任付志峰透露,明年起北京市小學一、二年級將不開設英語課,調(diào)整至小學三年級零起點教學;整體降低中高考英語難度,嚴格執(zhí)行考試大綱要求,中考試題難度不超過課標五級標準,高考試題難度不超過課標七級標準。
今天的中國,在《大學語文》屢屢被貶為選修的時候,四六級卻依然熱得一塌糊涂。這種風習,早有低齡化的趨勢。一邊是教育部減負版“國十條”鏗鏘而出,一邊是少兒英語班、英語興趣組、口語培訓等熱火朝天。正視過度英語化的基礎教育、矯正全民英語癲狂,已經(jīng)是箭在弦上的事情。
2013年的全國“兩會”上,依然有代表委員在鼓呼,說中國的英語教學陷入怪圈,學英語使中國教育質(zhì)量遭“毀滅性打擊”,中國應該制定科學的外語教育戰(zhàn)略。此后,9月8日教育部前發(fā)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呼吁:取消小學英語課,增加國學教育,取締社會少兒英語班,解放孩子,救救漢語!話雖感性,卻也引發(fā)不少網(wǎng)友的附議。有一點是肯定的,基礎英語教育回歸工具屬性,實踐素質(zhì)教育的多元取向,必須從孩子開始。從這個意義上說,北京的做法深孚民意,有利于相關領域的糾偏與均衡。
真正讓人擔心的是:盡管地方教育部門從課程設置、考試評價等角度為小學英語降溫創(chuàng)設了制度環(huán)境,能否取得實效,恐怕還有待多方面的考驗。譬如校外培訓機構對小學教育“去英語化”的反應就很耐人尋味--低年級取消英語是利好。因為有調(diào)研結果顯示,約80%的家長認為小學一至二年級取消英語不會影響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熱情。道理不復雜,反正遲早要學、遲早要考、遲早要面對“九九八十一難”,與其前面歇著,不如笨鳥先飛。何況,中國的家長向來就有一種莫名的“起跑線情結”:學校里不讓偷跑,架不住回家去臥薪嘗膽吧?最壞的結果,就是把廉價的學校英語教育,推給高貴的語言培訓市場。這對財力有限的家長來說,反倒是更糾結的事。
當然,小學“去英語化”是遲早的事情,這本身并非否定外語教育的地位或功用,只是一種理性歸位的趨勢而已。但要真正實現(xiàn)這個目標,僅僅從課程設置或考試評價上來看,顯然還不夠,起碼還需要兩個層面的配合與努力:一是社會對英語教育祛魅,不能繼續(xù)搞證書崇拜。如果什么崗位都要四六級證書、什么晉升或榮譽通道都對英語情有獨鐘,小學階段的努力很可能前功盡棄。二是讓漢語言文學教育真正實現(xiàn)從娃娃抓起,發(fā)揮母語教育的奠基作用,以此矯治語言教育上的失衡。中文的固本正源,不能只靠《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電視節(jié)目來實現(xiàn)。
小學“去英語化”不是不學英語,而是給虛熱的基礎教育降火扶正。如何讓這樣的良善初衷兌現(xiàn)為基礎教育的美好愿景,還須發(fā)揮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合力。畢竟,教育的走向,不單單是制度與禁令能解決的命題。
相關推薦: